20年的餵母乳競賽,誰是贏家?
配方乳形成的「亂象」在國際上引起回歸母乳權的議論,1939年牙買加女醫師希絲禮.威廉斯(Cicely Williams)以「奶與謀殺」為題,提醒西方世界對第三世界國家嬰兒食品的傾銷,降低母乳哺育率,卻讓嬰兒死亡率升高,掀起了母乳哺育的社會運動。
90年代,台灣開始宣揚哺育母乳
國際組織開始正視母乳被配方奶取代的問題,不但開始規範配方奶市場,也在全世界推動愛嬰醫院(baby-friendly hospital)。國際宣揚母乳哺育對嬰兒諸多好處,例如母乳中富含抗體,是給寶寶最強而有力的保護;母親也可以藉由母乳哺育減少罹患乳癌、卵巢癌的機率。WHO建議,嬰兒應該純母乳哺育6個月之後,而且可以持續哺乳到2歲以上。
台灣2001年開始實施全國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。「母乳最好」的海報貼滿每家醫療院所,一場追高母乳哺餵率的競賽似乎也鳴槍開跑。
不論是為了母嬰健康,抑或追隨國際認同,台灣在90年代跟隨世界衛生組織的腳步,啟動母乳哺育政策。透過國際母乳會的協助,台灣開始培養母乳哺育的種子講師,現任台中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師資培育科主任陳昭惠正是第一屆。他們為台灣介紹、翻譯了許多母乳哺餵知識,開始訓練醫護人員母乳哺餵的技巧,在配方奶業者強大勢力下,突圍重建台灣母乳哺育的觀念和知識。
台灣參考國際愛嬰醫院的10大步驟,在2001年開始實施全國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。「母乳最好」的海報貼滿每家醫療院所,一場追高母乳哺餵率的競賽似乎也鳴槍開跑。
認證標準,讓哺乳教學似成工廠作業
愛嬰醫院10大步驟,在台灣版《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基準及評分說明》中,化做了每項0.5分到4分不等的細瑣無比的計分條文。例如,訪視委員訪談2位自然產的產婦,若產後半小時內抱到自己的嬰兒、肌膚接觸至少20分鐘,而且工作人員從旁觀察和協助哺乳,每名產婦可替醫院爭得2.5分;剖腹產的產婦就沒那麼「值錢」,母嬰肌膚接觸至少10分鐘者,只爭得1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