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年的餵母乳競賽,誰是贏家?
母乳哺餵原本是健康自然的事,為什麼會讓媽媽崩潰壓力很大?醫院推動母乳政策,再用認證做為鼓勵,一切看起來合理的做法,卻在台灣的醫療文化下走樣。
醫院評鑑是美意走樣的開端?
母嬰親善認證早期和醫院評鑑掛勾,而醫院評鑑關係著健保支付收入。醫院評鑑的等級越高,健保的醫療給付也越多,即便同一位醫師對同種病患做同一種醫療處置,在不同等級的醫院,醫療給付額度就是不一樣。
在早期,母嬰親善醫院認證直接列入醫院評鑑的分數,通過有3分,促使醫院一窩蜂爭取成為母嬰親善醫院,從2004年的77家,直至2017年的180家。而且,只要通過「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」的醫院,每位孕婦產前檢查每次產檢增加20至30元給付。
「就算不在意錢,醫院的大紅布條貼出來『本院通過母嬰親善醫院嚴格認證,勇奪全國冠軍』,醫院爭得美名,可能也會吸引更多人來就醫吧」,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醫師表示。
當醫院決定爭取認證,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自然積極「指導、協助」母親哺乳。《親子天下》的網路問卷填答者有8成以上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。填答者在開放題中大吐苦水:「護士言談之中,僅關心寶寶狀況,對於產婦關心所承受的身心壓力關注度不佳」,另一名填答者則聽過語帶恐嚇的「催奶」:「你不認真餵母乳就會塞住變乳腺炎,最後要割開擠膿包哦!」
醫護的壓力,來自人力不足。台灣每名產科護理人員平均照顧8至10位產婦,區域型醫院護理師分配到的更多,約為12至15名媽媽。產後病房護理師除了評估產婦的傷口、惡露量,也必須教會媽媽各種新生兒照顧,餵母乳、幫小孩洗澡等。如何兼顧耐心與效率,對待每位產婦,成了護理人員的為難。
短短生產住院3至5天內,醫護或許盡了「催奶」的職責,卻讓產後疲累的媽媽們感到無比沉重的壓力。但,積極逼催,就有效果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