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惠文:母嬰同室讓我從醫生變病友
回顧我自己噩夢般的產後歷程,我相信女人當媽之後,都會深深籠罩在要做完美母親的意志下,對於週遭所有「為了小孩好,應該如何」的力量,容易照單全收,不懂得掂忖自己的身心實力,也不容許自己方便行事。
因此,像是母嬰同室、親餵母乳這些概念,都應該特別保留對產婦主體的關切,幫助產婦有更多選擇。否則產婦的的主權很容易消失,因為母職是女人最願意拋棄主權的階段!一想到自己是小孩的媽,本來就預設可以拋棄自我,讓自體與嬰兒的需求融合為一。然而,如果母親沒有辦法照顧自己,別人也不照顧母親,無法享有健康快樂的母親,難道不是孩子極大的損失嗎?
社會對母親角色期待愈高,綑綁也愈多
我相信每個女人在懷孕生產與育兒的過程中,都是全心全意要奉獻自己的。但卻有不少女人在這過程中受到「過度壓力」,甚至造成心理創傷,身心問題如焦慮憂鬱等一輩子也不見得能恢復。
多麼希望有人曾經提醒我,女人生小孩前應該蒐集的資料,不只是育兒用品,務必好好研究各種生產、產後環境與哺育的可能性,依照自己和家人的狀況去思考,到底要什麼、不是什麼,沒有人能替我們決定。
例如,你知道溫柔生產計畫書嗎?把生產很多環節先做好計畫,要在什麼樣的環境生產?要誰陪伴?要不要剪會陰、打無痛?如果什麼狀況下要改成打或不打?痛的時候你希望旁人提供什麼樣的話語和動作支持?產婦跟另一半、家人或者最親近的朋友一起演練。計劃書確保你在進去生產,哭天搶地痛到沒辦法思考的時候,有人可以照著你的意願來跟醫護人員溝通。
我認為生產是需要做計畫的,可是大多數產婦只能照著指示做。我們只是拼命做對小孩有意義的事,覺得盡量做檢查,人家說怎麼生好、怎麼餵好,在這樣的狀態下生養小孩,很少人有機會好好安排最適合自己的生產和育兒方式。
對懷孕、生產婦女而言,科學研究跟醫療檢查設備不斷進步,會帶來許多用處,我們歡迎所有可以幫忙的科技,但每個女人都必須發展出一套如何面對跟使用的人生哲學與智慧,母職之路才不會輕易落入無止盡的焦慮和挫折。為小孩,為家人,也是為自己,當媽的女人要善待自己!(採訪整理:李宜蓁)
鄧惠文/2018-03-21
畢業自台北醫學院醫學系、醫學人文所,曾任台大、萬芳、台安醫院精神科醫師。專長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、婚姻與伴侶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