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鈺萍:為何「母乳最好」成了對母親們的壓迫?
很多媽媽用「卸貨」來形容生產,揹了十個月的「貨物」終於卸下。寶寶出生後,其他人也可以分擔照顧寶寶的責任,不再是照顧媽媽即照顧寶寶了。但是寶寶是人,不是貨物,與媽媽身體持續互動,才是生存下去的保證。
文化面:月子中心興起,餵奶變擠奶
近年來,產後到月子中心坐月子,已成為都會地區的首選。很多婦女懷孕一領到媽媽手冊,就開始物色月子中心。到醫療院所生產,之後到月子中心坐月子,成了都會區大多數產婦的選擇。查看網路上月子中心的廣告,莫不強調其專業的護理照顧、優良的醫護團隊、營養師或中醫師把關的月子餐、飯店級的住房享受。過往女性長輩幫忙坐月子,同時傳遞母職與育兒知識的網絡,進到機構之後,成為產婦與護理人員新型態的人際關係網絡,對於媽媽與寶寶的身體實作也造成改變。
母乳哺育不只是媽媽「個人的選擇」,懷孕並非終止於寶寶出生的那一刻。雖然寶寶出生後與媽媽分開為兩個「獨立」的身體,然而母乳哺育,需要兩個身體協同的實作才能達到平衡。以往產後出院回家坐月子,在空間上只有從醫院到回家的轉移。而今產後護理之家看似延續醫院的照顧模式,卻發展出在機構中坐月子一些獨特的現象。
走進產後護理之家,幾乎每個產婦床頭都擺著擠乳器,常聽到母親們描述「擠乳的辛苦」,而非「餵奶的辛苦」。哺乳中的女性身體,既具生物性也具社會性,然而無論媒體再現或是生物醫療化的醫學知識傳遞,常將女性身體與嬰兒餵食分開來,成為應該在醫學專家監視下進行的「社會活動」,也是母職成功與否的展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