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起來很正常,行為卻「怪怪的」?
他可能是你的孩子、學生或孩子的同學。
換個角度,問題行為可能只是外顯特質,
引導善誘,這些孩子也能發光。
- 實驗教育將加速公校改革?
- 陳怡光:未來每個人都能辦教育 全文開放
- 廖元豪:新法恐造成公校弱化 全文開放
- 家長對實驗教育的7個疑惑 全文開放
- 師資、考試是公校改革關鍵
- 這樣就是「過動」嗎?
- 洪蘭:讓孩子犯錯的必要性
- 黃迺毓:幫父母增能的教育政策 全文開放
- 李偉文:給孩子吃的幸福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避免五大教養陷阱,拒當「除雪車父母」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爸爸不上班,小孩更幸福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打生長激素,孩子可能更憂鬱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哈佛、MIT聯手打造高中線上課程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富比士「未來職場」大預測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電視沒關,會讓爸媽說話變笨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父母的陪伴,最讓孩子難忘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當管教小孩變成情緒虐待 全文開放
- 新鮮事/育兒支援不足,婦女復職最大憂慮 全文開放
- 活動快報 全文開放